醫改對大醫院門診量下狠刀了!
作為全國首批省級綜合醫改試點的青海,對大醫院門診量下狠刀了!
近日,據青海省衛計委消息,2017年,要求西寧地區三級公立醫院普通門診數量要較上年減少25%。
什么概念?也就是說2017年青海西寧地區的三級醫院門診量將會被砍掉四分之一!
怎么砍呢?青海是這么干的:在做好三級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用藥銜接的前提下,自2017年7月1日起全部取消簡易門診,基礎普通用藥由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同時從 7月1日起,西寧地區各類三級醫院(含省婦幼保健院)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液。
這樣就能大幅度減少大醫院的普通門診量嗎?據了解,還是有可能的。
據北京市醫改辦原主任韓曉芳介紹,如果放開基層用藥,大醫院門診患者可以減少三分之一。
而西寧正是這么做得。而且值得全國大醫院注意的是,不僅僅是作為省級綜合醫改試點的青海這么做,目前包括北京在內的一些省市已經或者打算這么做,放開基層用藥已經是鐵板釘釘的事。
以北京為例,2016年8月,北京市衛計委、市發改委等四部門就已經發布了《北京市分級診療制度建設2016-2017年度的重點任務》:明確表示北京市將統一大醫院與社區的藥品采購目錄,并于2017年實現基本醫保藥品目錄的2510種藥品將全部下放社區。
一旦放開基層用藥,就不僅僅是青海的三級醫院門診量將大幅下降,而是改到哪里,危機就降臨到哪里。可見,有專家說2017將是公立醫院的虧損元年并非空穴來風。
分級診療時間緊任務重!
為啥醫改要急著向大醫院“動刀子”呢?據一位業內人士分析,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0號)的改革目標,要求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基本形成,優質醫療資源有序有效下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明顯提升,就醫秩序更加合理規范。
不僅如此,還給出了一系列明確硬指標,到2017年,分級診療試點工作應當達到一些標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65%;居民2周患病首選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比例≥70%;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等。
眼看著2017年已經過去了幾個月,可謂時間緊改革任務重,因此,2017年分級診療改革試點要想取得突破,向大型公立醫院“砍刀子”就成了無奈且必須的選擇。
據了解,目前僅綜合醫改試點省份就已經達到了11個,分別為第一批的江蘇、安徽、福建、青海,以及第二批的上海、浙江、湖南、重慶、四川、陜西和寧夏七省區市。
不僅如此,根據衛計委2016年發布的《關于推進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為了推進分級診療,確定266個分級診療城市。可以說,基本上每個省都不能避免。
大型公立醫院該如何應對?
面對如此嚴重的病源危機,大醫院該如何應對呢?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原院長段濤曾撰文指出,“在眾多的醫改措施中,政府決心最大,投入最多,最旗幟鮮明要落實的就是分級診療。對于三甲公立醫院來講,在不久的將來:大部分的普通常見病和多發病病人都會被分流,大部分的手術都會在日間手術中心完成,大部分的普通手術不再需要在三甲公立醫院完成,那你還需要那么多的床位干嘛?還需要那么大的門診樓干嘛?還要招那么多的醫生和護士干嘛? ”
廣東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耿慶山也表示,“三級醫院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現在不是談發展的時候,首先解決的是生存問題!”
據消息人士透露,一些知名三甲醫院內科科室開始和三四線城市的二級醫院合作,幫助這些醫院培訓醫生、搞遠程會診的同時,從這些醫院直接導流患者。
一位學界大牛級別的科主任則表示,大城市無論是二級醫院還是三甲醫院,內科主任和醫生們現在都應該有危機感了,很可能不再需要這么多內科醫生了。
轉載出處:HC3i中國數字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