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兩會上,有關虛擬醫療的話題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
所謂虛擬醫療,即各類由技術驅動卻不局限于地點的醫療服務,諸如視頻診療、遠程識別追蹤以及健康管理APP等。
曾有專家表示,虛擬醫療打破了傳統醫療由醫師控制醫療全過程的模式,將醫療過程的控制權交給了病人,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以病人為中心。而通常所說的互聯網診療平臺當屬其中一種。
互聯網診療痛點浮現
在互聯網+醫療的風越刮越盛之時,有關其快速成長背后所面臨的諸多痛點和盲點也變得越來越清晰。
事實上,我們能夠發現,盡管各類診療平臺正如火如荼地發展著,對于一般老百姓而言,真正接受互聯網診療的只是極少部分。他可能會選擇網上掛號、網上預約,但真正看病還是在醫院里對著大夫才踏實。這其中有小部分人可能是因為單純不了解互聯網醫療,更多的人即便了解,對于網上診療等方式也缺乏信任感,畢竟看病就醫不同于購物、訂餐等其他生活內容。而缺乏應有的規范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教授表示,互聯網醫療建立規則標準化非常重要,國家要逐步建立互聯網醫療管理標準。他認為目前已出臺的規則還遠遠不夠細致。
而寧夏回族自治區衛計委主任馬秀珍委員與霍勇委員持類似觀點。在她看來,“互聯網+醫療服務”需構建多方參與機制,通過政府的監督和引導,形成監管者與被監管者共同參與的創新治理模式。同時應當鼓勵學術界開展研究,讓互聯網醫院的診療過程逐步規范化。
馬秀珍建議,國家需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相關政策頂層設計,完善互聯網醫院管理制度;試行開展跨省多點執業,確立互聯網醫療機構準入及監管制度;同時可以嘗試將醫保系統與線上診療服務進行聯網對接,將部分診療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疇,減輕人民群眾就醫負擔。
這樣一來,既給予了互聯網企業的準入空間,也確保了普通老百姓參與的可能性。
虛擬醫療花樣百出
盡管問題仍舊存在,互聯網診療平臺依舊來勢洶洶。各類互聯網醫院、云醫院模式在中國各地相繼誕生,優質醫療資源共享的大門正在逐漸打開。
當然,除了常見的互聯網診療平臺,包括遠程會診、可穿戴設備等都可以算作虛擬醫療的范疇。
“我們去年年底建立了互聯網醫療中心,在臺州最高的山、最遠的海島,布置了互聯網遠程會診平臺。”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臺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主任陳海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他坦言,在醫療信息化快速發展的同時,要從“云端”接入“地氣”,仍需要更多嘗試。互聯網遠程診療的政策體系還較為滯后,需要盡快制訂這種新型醫療服務模式的收費標準,出臺收費許可等,讓互聯網醫療在規范中成長。
針對這一點,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劉迎龍建議,鼓勵移動醫療平臺參與遠程會診。目前的遠程會診系統,專家及基層醫生參與度不夠,設備使用率低的情況普遍,因此可以探索移動醫療會診模式,作為推進遠程會診的有力補充,讓遠程會診常態化。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腫瘤醫院副院長葛明華則認為,在未來,病人戴上可穿戴設備,醫生不用對其進行“面對面診療”,就能實現精確的遠程“視觸叩聽”。結合智能移動終端、即時通訊技術、可穿戴檢測設備,未來將可以實現更高效率的醫療健康服務。
人工智能時代到來
在未來的虛擬醫療領域,另一不可忽略的重要角色便是人工智能。在今年兩會上,人工智能更是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峰表示,醫療人工智能產業的廣闊前景和戰略意義日益凸顯:醫療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提高醫生工作效率,提升醫生特別是基層醫生的醫療服務水平,從而改善我國醫療體系結構性問題。
此外,全國政協委員郭廣昌同時提交了《關于加快建設醫學人工智能支撐體系的提案》。郭廣昌認為,未來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蓄勢待發到群體迸發的關鍵時期,尤其人工智能已成為新一輪全球競爭的技術制高點。而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對于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術突破、占據生物醫學相關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優化我國醫療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但當前我國醫學人工智能建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人工智能在健康醫療領域發展程度仍有差距;國外企業領跑我國健康醫療大數據臨床研究與應用;“產學研”開放創新機制不完善及健康醫療大數據管理制度不健全。
因此,郭廣昌在提案中建議:一,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有條件的開放共享。二,成立國家醫學人工智能工程中心。三,鼓勵和支持具有大規模醫療應用基礎的企業與高校。四,加強我國健康醫療大數據的安全管理。(部分內容有刪減)
轉載請注明出處:HC3i中國數字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