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周末金證券
8月19日,主打“春雨醫生”的春雨移動健康,宣布完成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創下當時國內移動醫療領域最大的單筆融資紀錄。僅僅過了不足半個月,醫療社交平臺丁香園冒了尖,宣布獲得來自騰訊的7000萬美元C輪融資。盡管移動醫療在資本追逐下熱度急升,但盈利模式不明、監管政策空白等痛點,仍如影隨形。
BAT“插足”
目前投資界最關心的兩個行業分別是移動互聯網和醫療健康,它們的交集--移動醫療更是備受關注。一位投資人對《金證券》記者透露,甚至連不懂行的圈外人都來“小賭”一把。
習慣在各個領域都“插”一腳的BAT(百度、阿里、騰訊)自然也不會放過移動醫療這塊香餑餑。易觀國際分析師郭陽對《金證券》記者表示,三巨頭在移動醫療上的布局各有側重,百度做可穿戴設備,阿里做線下醫療支付,騰訊則通過投資丁香園搭建醫療交互平臺。
今年7月,百度聯手智能設備廠商和服務商推出“北京健康云”,對接其百度云平臺。去年年底,百度上線了dulife智能設備平臺,還和硬件廠商合作,推出了健康手環、智能血壓儀和智能體脂測量儀等多款移動健康設備。今年5月,阿里依托支付寶,開始打造“未來醫院”,通過支付寶對醫療機構開放自己的平臺能力,包括賬戶體系、移動平臺、支付及金融解決方案、云計算、大數據平臺等,目標為幫助醫院提高運轉效率,優化醫療資源配置。騰訊則看重丁香園在醫療交互平臺、移動醫療以及大數據上的優勢,欲將微信、手機QQ植入移動醫療元素,以求專業的內容和服務與廣大的用戶結合,產生更大的價值。
郭陽告訴《金證券》記者,“BAT的醫療布局都在發揮其自身優勢的前提下進行的,所以還談不上誰更有優勢,更有前景”。而上述投資人則提醒道,BAT以及一些大公司已經瞄上了移動醫療健康領域,創業者不要想著和他們硬碰硬,而是要做起來賣給他們。
“碎片”難題醫療健康行業資深投資人、中衛基金創始合伙人李文罡對《金證券》指出,移動醫療目前處于爆發前夜,還有一段漫長的探索期。而各路資本的“入場”,造成了估值過熱的情況,畢竟大多數企業還處于產品不完善、商業模式不清晰的狀態,“未來肯定會淘汰一大批企業”。
據了解,目前移動醫療項目普遍處于“燒錢”階段,盈利模式尚在探索期,可以實現的盈利方式主要有可穿戴設備售賣、廣告收入、數據變現以及會員增值服務等。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在經歷兩年的燒錢煎熬后,主打在線問診的春雨醫生曾去年年底推出了收費版會員增值服務,每月8元錢,或者每年花80元,可以不限次咨詢醫生。就在近期,春雨醫生取消了會員特權,所有的注冊用戶每天都可以不限次數的咨詢醫生(以前非會員每天只能咨詢一次),使用門檻進一步降低。
郭陽對《金證券》記者分析說,從收入模式上來看,移動醫療主要有2B、2C兩種,2B是指面對企業,2C則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目前來看,消費者的付費意識不是很強,2C的盈利摸索還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2B的盈利模式較清晰。春雨醫生取消會員特權,就是為了吸引更多用戶,積累更多數據為變現帶來優勢。
“如果將移動互聯和大數據比作兩大翅膀,那么線下閉環和碎片化就是移動醫療的兩大瓶頸。”在《金證券》記者近期參與的某場移動醫療論壇上,知名投資人俞熔分析稱,現在的數據是碎片,個人健康信息、病例、檢查數據都分散在各個醫療機構的角落里,不要說互聯互通和共享分析了,收集整理挖掘出來都有非常大的難度,不整合起來無法對商業模式和個體化的解決方案產生價值,所以如何解決碎片化的問題,這蘊含著很多的機會。
拿春雨醫生來說,其核心資產不僅僅是大量的醫生和用戶積累,更是平臺上所積累和聚集的大數據,這也是投資機構所看重的核心價值所在。依靠數據資產,春雨醫生可以與B端對接,為藥廠、保險公司、基因檢測公司等相關企業提供數據產品和服務。
不過,李文罡直言,數據變現是移動醫療的努力方向,但目前尚未有企業真正借此賺到錢。“各平臺積累的數據還達不到大數據的容量,數據分析的手段不夠,都讓這些數據無法形成可信的分析結果,而成為‘死數據’”。他分析稱,目前對移動醫療項目價值的評估主要看三根曲線,一根是用戶的上升量,一根是醫生的上升量,一根是收入的上升量。
“聊效”之痛
醫療需求是剛性需求,移動醫療為患者提供了便利,市場前景廣闊,但除了技術、商業模式上的困擾,缺乏政策監管風險。
李文罡對《金證券》記者表示,移動醫療試圖把醫院為主導轉變為醫生為主導,這無疑動了現有醫療體系的奶酪,發展中必然會遭遇阻力。而政策監管“地雷”是移動醫療創業者面臨的最大挑戰。他舉例稱,淘寶也曾上線“醫院預約掛號”服務,卻被叫停。
郭陽亦對《金證券》記者說,醫療是相對敏感且專業化程度高的領域。由于政府對醫療資源的控制較嚴格,當相關廠商發展到一定程度、用戶積累成規模時,一定會面臨如何與相關法規相適應的困境。目前來看,該領域尚未有相關政策規范,出現誤診后用戶無法維護自己權益。
由于在線問診沒辦法實現望聞問切,用戶根據醫生在線診斷吃藥反而病情加重的案例時有發生,這也成為移動醫療之痛。病患到醫院就醫,醫患雙方形成法律意義上的合同關系,而患者在手機看病軟件上搜出來的處方,沒有明確的法律規范。一旦出現了用藥問題,患者將無法維權。此外,通過醫療APP診斷,一旦發生醫療事故和糾紛,往往因為證據不全或者缺失,難以解決。
監管層顯然已看到了這種風險。8月29日,國家衛計委發布了《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指出“醫務人員向本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應當經其執業注冊的醫療機構同意,并使用醫療機構統一建立的信息平臺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李文罡分析稱,這無疑增加了問診類網站的政策風險。一般此類軟件都會列出免責聲明,表明醫生在線回答只供患者參考而不是診斷結果,這實際是打了擦邊球。
《金證券》記者注意到,以春雨醫生為例,確實在服務協議中申明:“春雨醫生”、“春雨手機診所”中所有醫療信息、圖文影像信息、電話咨詢信息等皆不作為診斷結果和醫療的證據,用戶只能作為參考。春雨與春雨醫生均不承擔用戶使用和咨詢可能產生的醫療風險和責任。
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譚啟平建議,我國應該借鑒美國的相關經驗,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和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對移動醫療產業的審查、備案、醫生資質、醫療糾紛處理、消費者維權等問題予以明確、細致的規定,改變移動醫療產業野蠻生長、魚龍混雜的現狀。
不過《金證券》記者也注意到,美國對移動醫療的監管過嚴也曾引發質疑。今年7月,谷歌創始人布林曾直言,目前美國對該領域設置的監管門檻過高,因此不利于創業者創新。
有業內人士指出,監管可能是一把雙刃劍,好處顯而易見,但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極高的準入門檻,以及為獲得牌照而進行的漫長、艱難的博弈。不過,“如果能夠規范實行行業標準,別再吹泡泡,這個行業還是很有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