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兩年,移動醫療市場強勁增長。據艾媒咨詢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可穿戴便攜移動醫療設備的市場規模為4.2億元,預計到2017年,這一數字將逼近50億元,增長近10倍。如此的機遇也引得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家互聯網巨頭紛紛向移動醫療領域進軍。
移動醫療的快速發展,一方面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造成醫療需求的急劇增長及新醫改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分布和流動。另一方面,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智能終端和4G網絡的迅速發展為其提供了便利渠道。然而,移動醫療看似發展得風生水起,但由于市場剛剛起步,目前移動醫療還面臨諸多問題,尤其是醫療資源對接和利用不足等專業技術問題。
互聯網企業搶灘移動醫療
據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發布的《2013中國醫藥互聯網發展報告》顯示,去年中國移動醫療的市場規模達到了23.4億,較上一年增長25.8%。預計到2017年底,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元,達到125.3億元。移動醫療市場無疑是未來幾年內一塊巨大的蛋糕,BAT紛紛與醫院、政府合作,推進移動醫療在落地。
8月18日,支付寶宣布與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醫院達成合作,共同推出“未來醫院”計劃,搭建移動醫療服務平臺,這是支付寶自今年5月推出“未來醫院”計劃后合作落地的第9家醫院,此外還有超過50家三甲醫院與支付寶達成了合作意向。未來患者可以通過支付寶錢包在該院進行掛號、繳費、候診和查取報告等。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寶和上海第一婦嬰的合作首創了“預授權”模式,實現了“醫保準實時結算”。
除了支付寶宣布與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醫院達成合作外,百度和騰訊也不甘落后,早早向移動醫療進軍。
7月,百度與北京市政府共同發布“北京健康云”平臺,該平臺分為三層架構:底層是“感知設備層”,中間是“健康云平臺層”,上層是“健康服務層”。通過感知設備層,用戶可以實時監測到自己的健康數據。當這些健康數據上傳到云,健康云平臺層負責對所有數據進行存儲、分析和計算。
6月,廣東省粵北人民醫院宣布成為首家在微信上線“全流程就診平臺”的醫院。該醫院副院長許紅雁稱,用戶在微信上關注醫院賬號后,可使用掛號、查看候診通知和檢查檢驗結果等功能。如在就診期間通過微信支付相關費用,系統會把取藥窗口、檢驗檢查項目的所在位置和等候人數等信息發送至用戶手機。
移動醫療何以風靡云蒸?
移動醫療何以風靡云蒸,引得互聯網巨頭搶灘?一方面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造成醫療需求的急劇增長以及新醫改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分布和流動,為移動醫療提供了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智能終端和4G網絡提供便利的渠道。
目前,我國醫療資源相對緊張,一方面,我國已于2010年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即65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14%,醫療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激增;另一方面,醫療資源的不平衡分布,為移動醫療服務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社會基礎。我國一直面臨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和短缺的問題,城鄉二元結構造成農村醫療服務落后,醫療資源分布和配置不平衡。而農村和落后地區集中了我國最需要健康護理和醫療救助的人口。
此外,醫患關系緊張,人們對新型醫療服務模式的渴望為移動醫療服務提供了心理基礎。近年來,醫患糾紛頻發,醫患矛盾升級,給醫患雙方都帶來了巨大傷害。采用移動醫療服務,利用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技術,在不投入或者少投入專業人員的前提下,可實現對患者的全程監控,及時確認患者信息并予以診治,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從而減少醫療差錯。同時,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日趨增強,人們更加需要便捷快速的醫療咨詢和個性化的健康指導,這為全新的移動醫療服務模式的出現提供了患者樂于接受的心理基礎。
加之中國正在進行醫療政策改革,政府作為移動醫療的付費方,在醫療服務的可及性、質量和效率上進行大規模投入,也加深了移動醫療的發展空間。
亟待彌補技術鴻溝
前景雖好,但時至今日,由于醫療行業本身復雜的特性,以及對傳統就診醫療模式的偏好等。移動醫療目前還缺乏成熟的商務模式,魚龍混雜,其發展還面臨諸多問題。目前移動醫療還只能做到信息收集、數據傳輸等“基本功能”,而醫療資源對接和利用不足等專業技術問題還亟待解決。
由于種種技術限制,移動醫療目前仍無法做成輕便的可穿戴設備。測量血壓需要通過充氣加壓,測血糖、血氧需要有創口,而在中醫領域重要的診斷依據——脈搏則基本只能通過人工判斷,手環或手表等產品形態無法實現這些功能。
此外,專業人士,即使是慢性病患者,大部分也都沒有定期監測相應生理指標的習慣,而健康的用戶群體更沒有監測意識,同時需求最強烈的慢性病患者多集中在老年人,智能設備在這個群體中的普及程度仍然十分有限。加之,數據采集難度較大,最核心的體液成分、血糖、血氧、血脂等數據大多通過有創方式采集,無創采集的技術尚不成熟,且成本極高。
移動醫療產業在政策法律監管方面還很缺乏。在規范醫療行為方面,我國有“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師、中醫師個體開業暫行管理辦法”等,但并未對網上診斷的主體資格及診斷途徑做出明確規定。
“相關企業需要提升服務質量、資源整合和健康全領域業務拓展‘三管齊下’,盡快探索出成熟的商業模式,改變移動醫療產業野蠻生長、魚龍混雜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