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診療不僅面臨收費規則這道難題,還面臨利益分配、理念統一、行動協調等深層次問題。此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重磅文件,讓我們看到希望。期待相關經濟規則、技術服務規范盡快出臺。
據10月10日《新京報》報道,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3份互聯網醫療領域重磅文件。文件首次廓清了互聯網醫療的范疇,劃清了政策“紅線”。參與制定文件的專家近日透露,國家醫保局正在制訂互聯網診療的物價指導原則,遠程醫療等互聯網診療服務項目有望納入醫保。
優質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由來已久,非短期能夠解決。在此背景下,互聯網診療就像一根特殊的輸送管道一樣,能將優質醫療資源十分快捷地輸送給偏遠地區等就診不便的患者,讓他們看病不必來回折騰。相關規范的出臺將加速互聯網診療的發展進程,眾多患者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真正實現在家門口看名醫的夢想。
隨著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的出臺,患者的關切點,勢必從能不能便捷地借助互聯網看病,進一步深入到互聯網診療的收費等方方面面。從過去多地探索互聯網診療的經驗來看,普通民眾對于這種診療模式的接受度較高,但普遍對費用問題感到擔心。沒有納入醫保,只能全部自費,讓很多經濟條件不太好的患者吃不消。如今,國家醫保局在國家衛健委出臺互聯網診療規范之后,考慮將其納入醫保,可謂看到了基層民眾的心理痛點。
但對互聯網診療這樣的新興事物,假如收費缺乏明確的硬性標準,容易導致隨意收費和價格畸高。倘若如此,則不僅患者難以承受,醫保基金也會承受較大的壓力。據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可使用的遠程醫療設備動輒百萬,一次遠程會診的平均成本達2400元至2700元。若不對各類診療細項價格實施有效管制,費用問題勢必成為互聯網診療新的“攔路虎”。如果互聯網消除了普通民眾獲得優質醫療資源的物理距離,卻又因為“費用距離”而拒他們于千里之外,則失去了推廣的意義。另一方面,互聯網診療技術與設備使用之間的利益如何分配,也是一個有待厘清的問題。這將直接關系到醫生、醫院、醫療設備與互聯網軟硬件開發及維護運營者等等多方面的服務積極性,直接關系到其服務質量。
可見,互聯網診療不僅面臨收費規則這道難題,還面臨利益分配、理念統一、行動協調等深層次問題。此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重磅文件,讓我們看到希望。期待相關經濟規則、技術服務規范盡快出臺,讓更多人更合理地分享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