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報
近兩年,移動醫療、移動健康已開始影響醫療管理方式、醫患溝通模式、醫生從業生態、衛生政策法規、健康產品創新等。未來,新老事物激烈碰撞下所產生的行業變革甚至顛覆性突破,更讓人充滿遐想。
“移動醫療在醫院應用的核心是什么?是工具。以醫生、患者、醫院管理者的需求為導向,解決傳統方法解決不了的問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助理、信息中心主任劉帆說。
今年3月,《通過信息化全面提升醫院水平——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新一輪醫改中的實踐》一文,發布在哈佛商學院出版平臺上,成為哈佛商學院培養MBA學生的教材。走過了以部門為核心的有線網時代,以醫護人員為核心的無線網時代,以及以患者為核心的物聯網時代,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探索的信息化發展理念,或許對移動醫療行業的從業者有所啟迪。
-解決臨床信息化最后20米難題
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每一位住院患者手腕上都佩戴著印有條形碼的腕帶。輸液、分發藥品時,護士用移動掌上電腦(PDA)掃描腕帶以及藥品上的電子條碼,兩者匹配,PDA會彈出“執行成功”的字樣,否則會給出“病人與醫囑不匹配”、“該醫囑不存在”、“該醫囑已結束”等相應提示。
“過去護士執行醫囑就靠一支筆、一張紙記錄,一旦出現問題,過程漏洞很難捕獲。而信息化技術可以真正實現藥品的全流程、無縫隙閉環管理。”劉帆說。
何謂閉環管理?劉帆解釋,在藥品院內流通過程中,醫生通過院內HIS系統下達醫囑,護士通過電腦確認醫囑信息,然后發送至住院藥房。口服藥采用全自動擺藥機擺放,并在藥品包裝袋上附上二維碼;注射藥由藥師手工擺藥,同時打印揀藥單、擺藥單、注射卡、貼瓶條等。
住院藥房藥師會通過手持PDA對上述藥品上的二維碼進行掃描復核,在這一操作中,電腦不僅會記錄下審核者的姓名、審核時間、藥品要送往的病區,同時還記錄審核者的工作量,以及藥品的配送情況,例如藥品什么時間送出或者尚未送出等。
專業配送人員在藥房領取藥品,在護士站與護士交接藥品時,也要進行掃描確認。護士通過移動護理平臺對藥品和患者進行最后一輪確認,然后執行醫囑。
劉帆表示,移動信息化管理確保了“正確的病人、正確的藥品、正確的劑量、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給藥途徑”,更重要的是實現了全員可追蹤、全程可追溯、問題可有針對性的糾正。據統計,自2012年藥品閉環管理系統上馬至今,該院住院患者用藥實現了零差錯。
該院院長王杉認為,移動護理工作站突破了臨床信息化最后20米“真空帶”,帶來效率的提升,將護士的時間還給病人,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
劉帆介紹,除了移動護理工作站,醫院基于移動醫療技術還建立了生物樣本管理閉環流程、消毒供應管理閉環流程、手術麻醉閉環流程等。
-要與醫院的優先需求相契合
曾經有一位投資者向劉帆提出疑問:一些IT公司拿著先進的技術卻往往被拒之門外,那么,醫療機構對信息化技術的評判標準究竟是什么?
劉帆給出的答案是:當前醫院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3個方面,即科學化、專業化、精細化的現代醫院運營管理,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醫療服務的不斷改善。應用信息化技術提出的解決方案,如果正好與醫院的優先需求相契合,就會受到歡迎。
劉帆說,當前北大人民醫院在信息化服務方面所做的改變,都是由臨床需求推動前進的。例如人民醫院每天門診量過萬,患者花費大量時間排隊繳費,怨聲載道。而門診要新辟繳費窗口,首先要保障現金交易場所的安全問題。
劉帆和信息中心工作人員進行調查發現,每天大約有25%的患者使用銀行卡,于是通過與多家公司洽談合作,配備了7臺移動收費推車,可以完成自費患者以及醫保患者的銀行卡刷卡交易,有效減少了排隊時間。
“目前醫院在兒科和骨腫瘤科住院病區試點實施了移動推車結賬,收費人員可以到床邊為患者進行費用結算。”劉帆說。
劉帆又舉了術前安全核查的例子。在現實醫療過程中,手術患者被送入手術室后,要經歷擺體位、麻醉等一系列繁瑣過程,而主刀醫生往往工作繁忙,極有可能導致術前核查延遲。醫院就此推出遠程手術三方核查機制,即在手術室的麻醉移動工作站以及住院病房的醫生工作站配置攝像頭和語音傳輸系統,手術護士、麻醉醫師以及主刀醫師能夠在手術前按照手術安全核查制度要求,共同對手術患者、手術部位等進行核對,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證了醫療安全性。
為了解決骨科病床供不應求的問題,該院與其轄區內的隆福醫院建立了綠色轉診通道,關節置換術后的一般患者,在術后第3天就會被轉到隆福醫院進行康復治療。兩家醫療機構間搭建了移動查房平臺,依靠雙向音視頻技術以及雙向數據共享,患者每天都會在床邊得到北大人民醫院醫生的遠程查房診療。這個平臺保證了醫療質量,排除了患者的后顧之憂。
-助推醫院精細化管理
王杉坦言,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領域的探索,最終都是為了實現醫院的核心任務,即看好病、服好務。醫院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也需要隨之改革,即從傳統管理到現代管理、從經驗管理到專業管理、從粗放型管理到精細化管理、從隨意性管理到規范化管理的轉變。
劉帆舉例說,目前醫院每年經費支出高達13.6億元,涉及藥品、高值耗材、低值耗材、體外診斷試劑等。僅高值耗材就包括23193個品規,覆蓋200多個供應商、260余個生產廠商。另外,包括CT機、心電圖儀甚至輪椅在內的各種設備,數量達到17220個,總價值達到8.57億元。
“管理好如此大規模的物流資產,必須依靠移動醫療信息技術。”劉帆表示,2009年,該院開始對高值耗材實施“一物一碼”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模式:供貨商送貨到設備處,工作人員為設備粘貼條碼,庫管員使用PDA進行條碼掃描、現場驗貨,杜絕賬物不符現象。對于低值耗材等,也采用信息化技術收貨入庫。記者看到,在該院存放設備的每個房間門上,都粘貼了電子條碼,庫管員通過掃描條碼,就能馬上知道存放的設備名稱和數量。
劉帆認為,醫院管理其實有著企業屬性,質量安全需要各個環節嚴密把關。2008年,該院引入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實現了以ERP為核心的人、財、物的高度整合管理。截至目前,該院已構建起基于醫療物聯網的數字化醫院模型,建立了涵蓋臨床醫療、區域醫療、運營管理、信息交換、基礎架構五大領域的31個核心系統以及204個子系統。移動醫療技術的應用場景包括垃圾追蹤、床位核對、醫護助理、設備防盜等,幾乎覆蓋了醫院運行的所有環節。
2013年,美國醫療信息與管理系統協會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信息化評級為6.056(該評級最高為七級)。這意味著,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的信息化已與世界頂尖醫院處于同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