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核心提示: 移動衛生保健技術的發展近年來突飛猛進,國內外醫療設備、服務、應用商在各自政府出臺更強力政策的環境下,對服務鏈各環節的信息互動有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首先我們來熟悉一個名詞:移動醫療。
什么是移動醫療?
從形式和功能上看,就是通過諸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無線植入式器械、可穿戴醫療設備等移動產品,提供醫療或健康信息(比如:血糖、血壓、脈搏、體重、體溫)與服務(比如:遠程患者監測、視頻醫療會議、個人醫療護理裝置、電子病例)。
移動衛生保健技術的發展近年來突飛猛進,國內外醫療設備、服務、應用商在各自政府出臺更強力政策的環境下,對服務鏈各環節的信息互動有了前所未有的需求。奧巴馬醫改的戰略之一是聯合美國先進的科技企業共同推動產業結構改革,在長遠角度上,降低美國民眾的醫療成本,中國衛生部也在2013年8月17日出臺了《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其中將 “推動科技創新計劃,國家健康信息系統行動計劃,發展健康產業行動計劃” 列為開展工作的優先領域。
企業方面有兩點值得關注的動態:一者,各參與方對信息整合和共享的需求更旺盛,二者,針對性的專項醫療技術和服務同時獲得了更多重視和投入。
要做到這兩點,既少不了硬件路線,也不能缺了軟件。至于后者,移動醫療應用的現狀如何呢?
RockHealth的 DeepikaPotarazu 發表了一篇調研短文:調研小組考察了 App Store 里13000多款健康與健身應用,統計發現,智能手機用戶中有19%下載了該類應用,有意思的是,相信使用這種軟件監測自身健康狀況可以延年益壽的人占總體用戶的35%。但注意,42%的醫生不贊同他們的病患使用健康與健身類應用,原因就是一點:怕他們上癮了。贊同的醫生則占總體的四分之一。
讓我們暢談暢談未來。FierceMobileHealthcare 的 Ashley Gold 最近整理出3種可能主導該醫務版塊轉型的移動技術,挺有意思的:
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
從最簡單的“院內找路”,到更復雜的病患流管理(Patient Flow Management), GPS 和其它類型的定位技術都發揮了即時監測的價值——在任何時間點上,醫院人員對病患身在何處都心知肚明,這樣就能避免重復檢查、或者把某人送到錯誤的科室。即時監測相當于可觀的經濟價值,怎么說?舉個例子,South Carolina 的 Beaufort Memorial 醫院試用了6周病患流管理軟件,優化病人住院時間的安排,結果平均住院時間大幅降低,從而使得床位的周轉率上升,為醫院節省了住院業務成本。
移動醫療設備:
諸如輸液泵、超生檢測儀等醫療設備的體量越來越小,也越來越無線化。這將極大地改變醫療服務場地的格局:隨著這些設備的不斷完善和強化,你越來越不需要去醫院排長隊,醫生直接帶著設備來你家就行了。另外,在智能機人手一臺的時代,病患們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能查看自己的實時生理指數:血壓、血糖、脈搏,等等,并且把這些數據瞬間傳輸給護理服務的提供者,基本的體檢沒必要在醫院做。
患者門戶網站大步向前:
患者門戶網站已經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但它的移動化程度還非常低——做好這點的機構則是“悶聲享大福”。門戶的接入點越多,享用這項技術的病患人數就越大。保證了接入量,就能不斷針對病患的各方面需求提供服務,比如:移動健康檔案管理、醫學專業資訊、員外管理,等等。
關于移動技術與醫療產業轉型會有什么樣的化合作用,還存在非常多的可能性。有一種聲音時:要讓可能化為現實,就需要對的移動技術 + 承前啟后的商業模式。
什么是對的技術?關于這點我沒有定論,但我愿意拋磚引玉,吸引大家的思考。